自殺者在自殺之前都會經(jīng)歷矛盾和痛苦的心理,他們一方面想要結(jié)束生命,一方面想要求助,希望有人能夠幫助他們。幾乎所有自殺者在自殺之前都會因為矛盾和痛苦向身邊的朋友、親人等發(fā)出各種求救信號。他們尋求的是結(jié)束嚴重的痛苦,而不是真的想結(jié)束生命。
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心靈成長?本期品格君分享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王秀麗博士的解說,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孩子內(nèi)心,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。
為什么有的孩子遇到挫折就會錯誤地選擇輕生呢?
輕生,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抑郁癥;然而,這也只能解釋一部分原因,另一部分悲劇的原因可以解釋為心理社會因素。
(一)從心理學層面,兒童青少年突然輕生的背后原因可以分為如下幾類:
1.處于強烈負性情緒狀態(tài)。當陷入極度的恐懼時,這種恐懼比對死亡的恐懼還要強烈;有時是為了逃避懲罰。這種恐懼一般來說都是短暫現(xiàn)象。如果自殺未遂,自殺者往往會后悔自殺行為,并希望自殺沖動能夠及時抑制。
2.失去社會歸屬感。失去社會歸屬感往往使人失去在社會的坐標和參照系,引發(fā)絕望。有時擔心失去社會歸屬,或者預計自己將失去社會定位也可能誘發(fā)自殺。這常常是因為:
(1)感覺到被拋棄:如被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拋棄、被戀人拋棄/遺棄、被親人拋棄(包括喪父母、喪子)等,有時社會角色扮演失敗也會產(chǎn)生被拋棄的感覺,情緒極端時可能感覺到被整個社會所拋棄;
(2)受到反對和限制:如喪失自由等;
(3)要求遭到拒絕;
(4)行為、心情、想法等得不到理解。
3.精神痛苦的煎熬。來自心理的痛苦折磨,痛不欲生,自己與自己的矛盾,與家長的矛盾,與老師的矛盾,與學習的矛盾,與社會的矛盾不斷激化,得不到解決,有時為了緩解甚至終止痛苦,就有可能選擇自殺。
4.學習困擾。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沒有掌握,跟不上學習進度;孩子與外界的事物接觸太多,比如網(wǎng)絡、手機等;學校里的欺負行為、不公平待遇等。
5.特定動機。如報復性自殺,自殺對其他成員造成更大的傷害或利益損失;在死亡隨機性中的自愿選擇行為,如打賭誰先死(左輪槍、安眠藥等),決斗,求死游戲(主要是叢林游戲)等;世界觀價值觀異化,如錯誤地認為自殺是一種自由,自殺崇高等。
6.假性自殺。自殺者沒有自殺動機,本意并非自殺,但是由于操作不當,使得某些危險行為(致死概率很高)成為事實自殺。
(二)從精神疾病層面,抑郁發(fā)作、精神分裂癥、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都可能是誘因。
抑郁發(fā)作、精神分裂癥、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都可能導致自殺。這類自殺一般分為兩類:一類是絕望性自殺,另一類是憤怒性自殺。
1.絕望性自殺。
(1)如被同學人際孤立、無法面對老師的處罰,一時想不出應對辦法而自殺;
(2)學習壓力大、學習成績下降,是經(jīng)過努力而不能克服,技窮而自殺。
2.憤怒性自殺。
表現(xiàn)為被家長、老師、同學激怒時,因怒而自殺。當他們被激怒時,初有向外攻擊的念頭,但由于不具備攻擊條件,或懼怕攻擊后結(jié)果,而將攻擊反轉(zhuǎn)指向自身,沖動選擇跳樓自殺:我沒有力量和你們斗,只有回避,以死解脫。
3.精神癥狀引起的輕生。
認為有同學笑話他而跳樓輕生,實際上并沒有人笑話他,這是妄想引起的自殺;又如,憑空聽到聲音命令他跳樓,他不得不跳樓,這是幻覺引起的自殺。
遇到困境,我們應該怎么幫助孩子們擺脫心靈的痛苦?
(一)苗頭初現(xiàn)時,應緊急尋求心理危機干預幫助。
面對青少年突發(fā)心理危機狀況時,需提高警惕,及時核實自殺傾向的準確性、可能的形式和真實性,爭取時間尋求心理危機專家的心理干預。
(二)父母們行動起來,學習心理健康知識、提高親子溝通能力、及時尋求專業(yè)幫助。
1.教育要從小做起,從生活點滴做起,給孩子足夠的關愛、尊重和引導,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。
(1)用心傾聽。走進孩子的世界,聆聽一下他們的呼聲,不要總是父母說,孩子聽;
(2)愛與陪伴。跟孩子交流,讓他知道你是多么愛他。不要在公共場合罵孩子,別總是抱怨批評他的成績,剝奪他的興趣愛好……愛孩子,請給他足夠的愛和尊重;
(3)共同參與。努力發(fā)現(xiàn)你和孩子共同喜歡的事情,增進與孩子的情感交流。孩子也想要探尋大人們的世界,并參與其中。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中,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,多聽取他的意見,并盡可能達到共識。參與過程中,應尊重與引導并用,而不是一味地順著孩子。
2.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,強化他們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社會歸屬和社會關系,父母、子女等不可改變的血緣關系是的選擇。
3.學習與孩子溝通。與孩子溝通時,父母務必做到保持冷靜、換位思考;不要隨意給孩子“貼標簽”;在關心和換位思考上,對孩子用積極肯定的態(tài)度。特別是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,避免踩到他們的“雷區(qū)”。
4.重新定位,減輕其心理負荷。
對學習壓力大、學習成績下降的學生,老師和家長要適當調(diào)整對學生的學習期望,重新定位,減輕其心理負荷,必要時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息調(diào)整。
5.通過網(wǎng)絡、書籍等渠道及時了解和學習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,學會早期識別潛在的心理問題。
6.及時尋求心理衛(wèi)生機構(gòu)的專業(yè)幫助。
日常相處中,注意觀察孩子,如果孩子出現(xiàn)以下情況,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(yè)的心理健康機構(gòu)進行專業(yè)的干預,積極尋求對這些心理疾病的,是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(1)不愿意與別人交流,對家人、同學和朋友保持沉默,變得孤僻;
(2)突然的暴躁或者憤怒以及情緒低落,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;
(3)出現(xiàn)自傷行為,甚至自殺傾向時;
(4)出現(xiàn)與家長和老師對著干等異常行為;
(5)出現(xiàn)精神恍惚、沒有現(xiàn)實依據(jù)的恐懼感、負罪感、麻木、胃口不好或者暴飲暴食、夜間睡眠差等狀況;
(6)不能夠勝任日常的學習任務,學習成績下降,甚至厭學的情況。
(7)對處于期的孩子,家長要陪伴孩子定期就診,了解孩子病情及服藥情況。
(三)幫助兒童青少年學習心理健康知識、學會識別自身心理問題,及時尋求幫助。
1.尋求專業(yè)幫助。時間尋求專業(yè)人員,如心理師、精神科醫(yī)生得到專業(yè)的幫助。
2.與家人、朋友談,說出自己的負性情緒;通過與理解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、理解和幫助。
3.將能喚起自己快樂記憶的物品擺放在顯眼位置,將標出自己有點的東西放在顯眼位置,促進自信。
4.轉(zhuǎn)移注意力,尋找快樂來源:如,通過運動、聽音樂、享受美食、與人交流等。
5.通過專業(yè)正規(guī)的精神心理機構(gòu)網(wǎng)站、公眾號、APP等,自我覺察心理問題。
6.標注特別信任的人的聯(lián)系方式,及時向他們尋求幫助。
當你注意到你身邊有人沉浸在消極的情緒中無法緩解,請你多關注一下,也許這是他自殺前發(fā)出的的求救信號!
——End ——
本文內(nèi)容來源于:四川在線